20世纪80年代,欧洲回收与再循环协会在8个欧盟国家开展包装回收试点,然而这个项目未能成功。不少头部企业尝试了各种方式都无法实现回收目标,于是,部分欧盟国家开始制定各自的公共政策,要求企业对自己产品的包装履行责任。德国是第一个以EPR为要求进行包装管理的国家。因为担心本国垃圾填埋场面积不断减少,德国很快设定了关键目标:通过创建降低包装消耗的策略来减少资源的使用。1991年6月,德国政府颁布了《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首次就废弃包装的重新利用及利用比例进行了全面规定,并强制要求生产商和经销商必须负责其产品包装的回收和处理。如果商家希望不用自己动手去履行回收义务,需支付相关费用,由指定的机构负责废包装的回收利用。但同时,支持部分零售商和供应商自主选择与专业废弃包装处理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由于需要、定位有所不同,多数生产、进口包装的德国企业与专业机构寻求合作,实现灵活、高效的包装回收。最初在德国管理包装回收系统的是名为Duales System Deutchland(DSD)的机构。DSD向制造商和分销商收取许可费,以便在包装上使用“绿点”或者“Greuner Punkt”标志,表示此类包装是被允许放在某种特定的回收系统里的。同时,每种材料的费用都是根据回收费用计算的。这种方式鼓励生产者尽量使用费用较低的可回收材料及减少包装数量来降低相关费用。德国的回收系统包括最普遍的路边系统,塑料、复合材料、铝和钢等放入提供给家庭的黄色袋子或垃圾箱中。纸张和纸板被收集在一个单独的蓝色箱子里,在家或者社区附近的集装箱站收集。在销售“绿点”包装产品的零售店,也为绿点废弃物提供收集站。95%的德国人可以使用路边收集设施和其他方便的回收设施,站点也都设立在商业区、住宅区等便于消费者的地方。在德国,所有住宅小区或者住宅楼中,都配有基础的3种垃圾箱,分别回收有机垃圾、轻型包装和纸制品。在每个街区都会有专门用以回收玻璃制品的垃圾箱,往往有绿色、棕色和白色3种颜色,用以回收3种对应颜色的玻璃瓶。至于装修材料之类的其他生活垃圾,则往往需要自行丢弃到指定处理地点。德国逐渐由此建立覆盖了住宅区、街区和指定处理点3种垃圾收集点的综合收集网络。不断完善的EPR法规在德国增加循环利用和降低能耗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目前德国已成为开发新的分类及回收技术的领头羊。